孟子性善,宋明儒皆有言及。
但我们知道,关于形而下存在者的知识、伦理、价值等是知识所行境界,恰恰需要一种形而下的相对主体性才有可能,这就需要量智的作用,因为量智追逐境物,极虚妄分别之能事[67]。熊十力先生进一步探讨了范畴(包括时空、因果性等)对于科学认知的作用,在熊先生看来,范畴起到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中介作用: 范畴本兼属主客。
如果说第一种方式直接拒绝了对形而上学的合法性质疑,那么它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被拒斥,反基础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回应便是如此。无论是从历史事件还是思想宗旨来看,狭义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是两回事。所谓回归传统,并不是说要全面恢复传统儒学,而是着眼于儒学的根本传统来建构现代性儒学。[77] 本体不是某种外在的事物,也不是通过识心、知性所能把握,只能是通过反求相应而证立。[32] 《熊十力全集》第8卷,第144页。
第三,科学可以以分析方法下手,而人生观则为综合的。这里只涉及到形而上的主体性是什么的解释,而没有对主体性的挺立之本源可能进行说明。不但如此,它又影响到我们整个的美术的观念,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我们整个的艺术都和易学有关,这个也同样是了不起的。
我们认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其实这个问题在世界上已经争论了不知多少年,外国的一些学者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为什么? 因为他们所说的哲学是从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是那个爱智的哲学,那和中国的哲学确实不太一样。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上专门讲了周朝初年的教育制度,周王(估计是周康王)请了一个人办学校,然后派他的太子等等去上学,上学之后还举行了典礼,然后过了几天学校又专门请了几个贵族的孩子来参加,完全和古书上所说的一致,这是关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最新的一个发现。我想很多先生都看到了杨先生的演讲辞,网上也有很多的讨论。
这里我顺便说一下我的感想,我最近还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论语》的话,说孔子的弟子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凡是涉及孔子讲性与天道的话都不是孔子说的,因为孔子根本就没说过这类话。我们不禁要问易学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在这里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刚才我听了刘大钧先生的开幕辞,他特别提到孔子的儒学继承了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这完全正确,可是儒学之作为学还是从孔子开始,不能说孔子以前已经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学,孔子以前有儒,儒可能从商代就有。
进入 李学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周易 易学 。我之所以讲以上这段话意在说明,易学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所以我最近在一个和教育有关的会上特别提了个意见,我很不喜欢也不赞成有些中学把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合并成一本叫做《科学》的教科书,因为这本教科书看起来非常实用,可是完全没有体现近代科学的逻辑结构,而我们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在这方面比较弱,这种做法对我们年轻人将来在科学方面的成长一定会引起障碍。不仅影响思维方式,而且影响到我们整个的语言文字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谈一下易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什么叫德义?德义这个词容易造成误解,今天我们常常讲德义,今天我们讲德义纯粹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概念,可是实际上在易学里它的含义不是这样,《要》篇里说: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在刚刚出版的《中华读书报》上面席先生发表了一个来信,他说这是一种炒作行为,实际上他是相当程度地同意杨振宁先生的话,只不过认为易学的影响不是那么大。我们今天说的哲学这个词也是从西方的学术划分上来说的,我们中国古代有所谓道术,《庄子·天下篇》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后来由于时间推移道术将为天下裂,那么道术的内涵在中国的意义上到底应该怎么样的加以诠释,我想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易学到底起着怎么样的一些影响。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一些感想性的说法,错误不妥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我们汉语是世界上极其罕有的单音语言之一,而且我们的汉字是极其特殊的非拼音的文字,这一点杨振宁先生指出来和《易经》思想有关,这一点也是极其了不起的。整个的研究都是在西方的传统的话语之下来进行的,因此我们总是觉得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不像西方那样。
根据这句话断定孔子从来不讲性与天道,是没有道理的这三个提法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你想一想有一部书叫《易经》,有一门学问叫易学,而它影响了我们整个文化的思维方式,当然他也说到这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我觉得更多的不是要看这个后果而是要看到一种学问可以影响到一个文化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从这个观点来看,其结果应该是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易学在整个中国文化里面的地位,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易学怎么样在中国整个的学术里面起着核心的领导的和一切密切相关的重要的作用。他说在《易经》这方面你要说算卦我当然比不了那些专门算卦的,我与那些人是同途而殊归,我观其德义耳,我看的是《易经》书里面的德义。第二个问题,谈一下易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三个问题,谈一下孔子对易学的最大贡献。
很长时期以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按照中国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研究,而是按照西方科学技术的传统在西方科学的话语之下来研究,因此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比如说研究中国物理学,中国古代没有物理学,没有physics这个词,那么怎么办呢,于是到中国古书中去找那些和今天我们叫做物理学的可以对得上的东西,就把它抽出来写成一本书叫中国物理学史,研究中国力学史,就在中国古书中找那些跟力学有关系的,就是中国力学史。如果完全套用一种传统一种文化理念的话语来看另外一种不同的文化,总是有不合适的地方。
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上专门讲了周朝初年的教育制度,周王(估计是周康王)请了一个人办学校,然后派他的太子等等去上学,上学之后还举行了典礼,然后过了几天学校又专门请了几个贵族的孩子来参加,完全和古书上所说的一致,这是关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最新的一个发现。在刚刚出版的《中华读书报》上面席先生发表了一个来信,他说这是一种炒作行为,实际上他是相当程度地同意杨振宁先生的话,只不过认为易学的影响不是那么大。
我们今天不是从价值的判断来看,说这个东西好还是不好,因为价值判断大家可以有所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王堆帛书《要》篇讲了孔子老而喜易的事,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那么到底这个《要》篇和《易传》有没有关系,我想举一个例子就很明确地指出《要》篇是和《易传》有明确关系的。
不仅影响思维方式,而且影响到我们整个的语言文字的发展。我们汉语是世界上极其罕有的单音语言之一,而且我们的汉字是极其特殊的非拼音的文字,这一点杨振宁先生指出来和《易经》思想有关,这一点也是极其了不起的。我之所以讲以上这段话意在说明,易学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这里我顺便说一下我的感想,我最近还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论语》的话,说孔子的弟子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凡是涉及孔子讲性与天道的话都不是孔子说的,因为孔子根本就没说过这类话。
所以我认为,要真正理解易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中国文化本身的结构、途径和方法来看易学带给它的作用。这样的对易学的估计我想是极少有的,估价是极高的,而不是像炒作中说的那样。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其实这个问题在世界上已经争论了不知多少年,外国的一些学者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为什么? 因为他们所说的哲学是从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是那个爱智的哲学,那和中国的哲学确实不太一样。
我们认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那天我并不在场,演讲之后还召开过一个讨论会,我也没有出席,所以我个人没能直接地听到杨先生的演讲,可我很仔细地读了演讲稿。
学者们已经谈得很多,大部分说法我都是非常支持非常赞同,因为易学确实是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用不着我再说了,可问题是易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学? 这个问题使我联想到差不多十年以前,国内开了个会,纪念英国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九十诞辰,大会上主题发言的是那时担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的何丙郁先生,他讲中国科学史,说我们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虽然中国科学史内容博大精深,但是从整个的框架来看各个方面都已经接触到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还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他说应该有,这个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科学本身的发展来研究中国科学。这一点何丙郁先生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对中国整个的文化和学术是不是除了用西方今天的学科的分类、研究来看以外,还可以有一种办法就是从中国本身的情况来看,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们再看这个易、周易、易学,它的位置到底应该怎么样。我们不禁要问易学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在这里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刚才我听了刘大钧先生的开幕辞,他特别提到孔子的儒学继承了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这完全正确,可是儒学之作为学还是从孔子开始,不能说孔子以前已经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学,孔子以前有儒,儒可能从商代就有。大家承认中医是一种医学,可是中医不是西方那种医学,一定要把医学叫做medicine,medicine那个词也如哲学那个词一样不见得适合中国的东西,从来我们就认为中医和西医有所不同,我们只是在更广义的视野下把它们都叫做医学。
这个问题一定会引起大家很多的讨论,学者们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的研究。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认为杨先生这个演讲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而有些个报道或者有些先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所作的一些反应,我觉得并没有很完整的理解杨先生的意思,或者至少不是像我所理解的那样的一个意思。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一些感想性的说法,错误不妥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我们今天说的哲学这个词也是从西方的学术划分上来说的,我们中国古代有所谓道术,《庄子·天下篇》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后来由于时间推移道术将为天下裂,那么道术的内涵在中国的意义上到底应该怎么样的加以诠释,我想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进入 李学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周易 易学 。